<< 蚁网首页
  蚂蚁世界的交流
重要提示:由于文字撰写和图片授权付出了编辑的很大努力,所以,未经许可,本站原创和独家接受授权的那部分文字和图片是不能转载或引用的哦。相关版权协议,详情请见底部的版权声明。注意哦,只要您继续浏览本页下面的内容,即视为同意该声明。谢谢合作~
气味是第一语言
社会的第一特征就是位于群体中的个体频繁地进行互动,或者说是交流,交流的方式和手段都是极为多样的:气味、动作、颜色变化、声音甚至是语言符号都可以作为交流的手段。个体之间的交流越频繁,手段越多样化那么社会的发达程度也越高。

能以数万个体形成社会的蜜蜂、白蚁或者蚂蚁个体之间的交流与我们不同,它们主要是借助嗅觉,确切的说是散发的空气中的信息素。对它们来说,气味才是第一语言,在很多低等的脊椎动物里也是如此。遗憾的是,我们的这种能力已经在语言文化的压迫下完全退化了,我们现在即使用嗅觉来区分腐败的食物也不是那么准确了。

蚂蚁的视觉不是很好,大多数蚂蚁只是有限的利用着这种感觉,许多蚁种几乎将自己永远封锁在地下世界里。在终日不见阳光的巢穴里,在闷热而基本静止的空气里,更可取的交流方式是信息素的传递。

蚂蚁依靠气味来识别同类,一般来说,同巢的蚂蚁都从后蚁那里获得属于自己家族的标志性气味,没有这种气味的蚂蚁将被视为异己并被杀死。这个现象可以在最常见的蚂蚁——铺道蚁中很好的得到体现。你可以把来自一窝的铺道蚁装在小瓶子里养上几天,然后再把这些蚂蚁放回原来的巢穴,你能看到什么?巢穴里的那些蚂蚁开始攻击它们,把它们杀死,丝毫没有任何夕日同伴的友情。

蚂蚁最让人熟知的信息交流是在通往食物的路上留下的标记。蚂蚁腹部末端的毒腺位置有一个特殊的腺体——杜氏腺(Dufour's gland),其分泌物有召集作用,那些同伴正是寻着这条分泌物指示的路径找到食物的。

这些气味极为高效果, Atta Texana就是一个例子,据说只需要很少的踪迹信息素,只要1毫克,就足以引导一个绕地球3圈的蚂蚁队列。

事实上,经过研究,杜氏腺不仅有召集同伴的作用,还有指示敌人的作用。当遇到敌人时,杜氏腺的菲洛蒙常与毒液一起从螫针泌出,菲洛蒙散发到空气中,似乎在说“看哪!这里有敌人!”。于是大量的同伴或者说援军就会被气味召集过来。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10种以上的器官与化学信息物质的产生有关,其中6种最重要的外分泌腺广泛存在于蚂蚁中,功能也极为多样,除了杜氏腺外还有毒腺(poison gland)、臀腺(pygidial gland)、腹板腺(sternal gland)、大颚腺(mandibular gland)和后胸侧腺(metapleural gland)。

不只是召集同伴,蚂蚁使用化学物质表示各种信息。据估计,蚂蚁大约有10-20个这样的化学“单词”或“短语”。但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每只工蚁所传播的每种信息素量一般不超过百万分之一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昆虫学家John Bradshaw及其同事就发现在织叶蚁中有一种化学的报警方式。当一只工蚁在巢内或者领地内发现了敌人就就会从头部腺体排出由4种化学物质混合的物质。这四种化学物质以不同的速度向外扩散,它的同伴会一个接一个的收到这些物质。第一个是己醛(一个分子有6个碳原子的醛类物质),它引起警觉。第二个是己醇(在化学结构上和己醛类似,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变成己醛),足量使蚂蚁警觉起来并开始寻找麻烦的根源。第三个是十一烷(一种饱和脂肪烃类),它可以吸引工疫更靠近事发地点并叮咬任何异物。第四种是油酸辛烯醇,它可以增加进攻动力使蚂蚁进行攻击。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信息素被发现,其中一些相当神奇。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德博拉•戈登(Deborah Gordon)和同事迈克尔•格林尼(Michael Greene)在2003年发现,在红美收获蚁Pogonomyrmex barbatus群体中,外出为群体收集植物种子的掠夺蚁总是在巡逻蚁返回之后出动。他们对此研究后发现,巡逻蚁返回后会通过散发出的碳氢化合物告诉掠夺蚁当天出去是否安全,并且这种信息非常准确。戈登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这意味着,一只蚂蚁能够通过(这种)碳氢化合物准确估量另一只蚂蚁的工作。这并非一种智力成就,而是一种知觉成就。”

化学信息作为通讯物质的优点是它的制造和传递极为经济有效,在某些情况下,蚂蚁的感觉器官可以对极小量的化学物质做出反应,甚至是几个分子,而同一种分子在构型上的微小差异都能够被蚂蚁所识别。以美切叶蚁属(Atta)为例,同样的报警信息素4-甲基-3-庚酮,天然的右旋分子对蚂蚁的刺激要比人工合成的左旋分子强烈100-200倍。

肢体和声音的交流
很多人会说,蚂蚁是勤劳的动物,它们有很好的团队合作,小蚂蚁相互见面会彼此之间友好地用触角彼此打招呼。很多人以为这就是蚂蚁的语言了,它们也许是通过触角的动作、形状,如同聋哑人的手语一样在进行招呼。说不定还有一套自己的流畅文法呢!然而那对触角更多是来辨别气味的,而不是聋哑人的手指头。

不过,蚂蚁确实可以进行肢体交流。同巢的蚂蚁用它来传递信息,而对异类则是一种警告和示威的手段。玉米毛蚁是一种多观察了很久的蚂蚁,它们是地球最广布的蚂蚁族群之一。它们就有一种很有趣的警报传递方式。当一只蚂蚁遇到敌人或威胁以后,一旦遇到同伴,它立即展开一种特殊的行为,身体前后进行剧烈震动。同伴收到这个信号以后也立刻兴奋起来,但是接受到这个信号的同伴仅仅是兴奋而已,但没有再对其它同伴传递相同的动作。对同伴做动作的只有遇到麻烦的亲历者本人,别的蚂蚁即使收到这种信号也不再向下传递。我想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其它蚂蚁可以通过遇到传递危机信号的同伴的数量和纪律来判断危机发生的强度。同时,也避免了这种危险信号逐级放大而给整个群体带来恐慌。

但是蚂蚁的肢体交流并不很成功,有时候还会出现对方无法理解的情况。山大齿猛蚁是我非常喜欢的蚂蚁,虽然我多次尝试饲养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其中有一次给我印象深刻。我抓来了几只山大齿猛蚁放在了饲养的地方。所有的蚂蚁都出去巡视这个陌生的地盘,实际上蚂蚁的这种行为在野外往往会害死它们,初到一个地方却四处打探,往往会被周围的蚂蚁发现行踪并出兵将它们歼灭掉。好在我给它们的新领地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只蚂蚁显然已经找到了一个自己非常满意的庇护所。于是它折返回去,找到了一个同伴。另我惊讶的事情发生了,这是大齿猛蚁张开上颚,钳住同伴的上颚,如果我们人类手拉手一样,似乎要把同伴拖向自己发现的住所。但是,那个同伴显然并不知情,丝毫不为所动,当然也许是它拒绝了。这样的事情我只见到了一次,但是也颇让我喜出望外,如果真的是那个同伴不知情而不是拒绝,那背后的意义可就非常有趣了。

对异类的威胁看起来更仪式化。蚂蚁通过各自的动作传递恐吓或者屈服的信息。一般屈服者所表现出的动作是降低身体,收起触角。而恐吓时则时常有意抬高身体,张开上颚。

声音的交流发生在大多数种类的蚂蚁中。蚂蚁通过摩擦一个薄薄的排刮器,可以产生一种短促的尖叫声。这个发音器位于后腹柄结和腹部之间。因为蚂蚁细小,一般情况我们是无法听到蚂蚁的叫声的,但是,当你把那些个头较大的蚂蚁捏在手上的时候,用耳朵贴近它们,也许你能听见细微的声音。

一般来说,蚂蚁的叫声可以发挥何种功能主要取决于种类和所处的环境。德国动物学家休伯特•马克尔首先发现被坍塌掩埋在巢穴里美切叶蚁属(Atta)蚂蚁会通过叫声向同伴求救。然而救援的蚂蚁从来不在乎空气中的声音,它们用足的末端感受震动。昆虫学家Flavio Roces发现切叶蚁的发音拥有另一个功能,在发现好的树叶之后来召集同伴。另外一种声音交流被在弓背蚁中发现了,弓背蚁的工蚁通过用头敲击地面或其他坚硬的东西而使声音在地下传播而向同伴预警。使用这种技能的蚂蚁多半是生活在朽木或纸巢中的。

但是,蚂蚁之间的声音交流是及其有限的,根本不能形成一个词表。恐怕它的作用不会带来超过我们听到有人尖叫而知道“那里有一个人并且发生了一件事情”更多的信息。

尽管蚂蚁的肢体交流以及各种叫声对我们来说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对蚂蚁来说却是无足轻重的二级语言。以上种种,还没能形成一个具有明确意义的词表。而且蚂蚁自身也是非常有限地利用了自己的视觉,除去少数种类的蚂蚁具有敏锐的视觉外,大多数的蚂蚁终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视觉对它们来说真的无甚意义。而一些庞大的行军蚁群体的士兵们甚至完全抛弃了视觉,只消通过化学感知,它们就可以像潮水一样扑向猎物。

参考文献

[1] 冉浩. 2014. 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版权声明(Copyrights):本站内容版权不开放。本站对所有本站原创的内容或图片具有完全著作权及版权,对单独授权本站使用之文字、图片等内容亦有维护原作者权益之责任,以上内容未经许可,严禁下载、线下保存、转载或部分转载。如遇侵权,本站有权追责。追责按照文字按照国内新媒体通行标准¥1/字符作为基础计价,图片按照国际图库通行中图价格$150/幅作为基础计价,索赔计价为索赔时间减去盗版起始时间,每年溢价50%,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即若为3年前盗版,即为索赔基数乘以2.5)。此外,侵权人需承担诉讼费等全部维权费用。本站内容尤其严禁转载、编辑至百科类网站,针对此种侵权,本站直接向行为人索赔。并且,本站有在不对侵权人/机构通知的情况下直接通过但不限于网站、微博等媒体对其包括但不限于实名、机构名等信息进行曝光之权利。

本站除原创内容外还有部分内容来自开放版权内容和对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的引用、整理,所引用的开放版相关图片、文字已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说明;已发表学术文献已于结尾按照论文惯例标注参考文献。
  << 蚁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