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or Forel,1890 (收获蚁属)
以下关于收获蚁属的生物分类地位,尽可能遵照最新的分类系统构建,并以物种网数据库中的关联顺序排列展开。但是,不同学者往往在分类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本系统立足本站观点,结果仅供参考。
└·生物分类系统(Biota By Systema Naturae)
└·真核生物域(Eukaryota)
└·动物界(Animalia)
└·两侧对称动物亚界(Bilateria)
└·原口动物支(Protostomia)
└·蜕皮动物次亚界(Ecdysozoa)
└·裂足动物超门(Pan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六足动物亚门(Hexapoda)
└·昆虫纲(Insecta)
└·膜翅目(Hymenoptera)
└·细腰亚目(Apocrita)
└·胡蜂总科(Vespoidea)
└·蚁科(Formicidae)
└·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
└·收获蚁属(Messor)
重要提示:由于文字撰写和图片授权付出了编辑的很大努力,所以,未经许可,本站原创和独家接受授权的那部分文字和图片是不能转载或引用的哦。相关版权协议,详情请见底部的版权声明。注意哦,只要您继续浏览本页下面的内容,即视为同意该声明。谢谢合作~
模式种:Formica barbara Linnaeus, 1767(即为野蛮收获蚁,其最早被定在了蚁属,后属名变更为收获蚁属)
次异名:
Cratomyrmex Emery, 1892
Lobognathus Enzmann, J., 1947
Veromessor Forel, 1917
收获蚁属在1890年被A. Forel记述,为一中等大小的属。截止至2020年,共记录161个现生种(含亚种)和1个化石种。其中,国内共记录16种(含亚种)。
工蚁:大多数种类工蚁多型,大型工蚁头(不含上颚)呈方形,大型工蚁与小型工蚁间有过渡类型;但少数种类仅为单型,至多头的大小和体长略有变化。上颚粗大,小型工蚁齿数可达15齿,随着体型增大而齿数减少或齿不明显;须式4,3,大型工蚁通常5,3;唇基中央略凸,其前缘有些种类略有缺刻;触角12节,无明显的鞭节棒,其端节最长;无单眼,并腹胸背板缝清晰;中胸背板横脊在大型工蚁上明显;并胸腹节基面后侧角圆形至具两齿。第一结节圆锥形,结节前具长柄;第二结节长宽相等,圆形后腹部颇扁平,宽卵形;蛰针类型属于弱蛰针,几近退化。
雌蚁:与工蚁相似。但复眼较大,具单眼;并腹胸大而厚实;前翅具2个肘室。
雄蚁:头较小,长大于宽,后面比前面宽;上颚具齿;触角13节,柄节短,几与鞭节前3节之和相等;后腹部末端渐细,外生殖辨宽。
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在美洲的须蚁(Pogonomyrmex)虽然和收获蚁均有收集种子的习性,但它们并不是收获蚁,在美洲大陆是没有收获蚁分布的。
Distribution(分布)
中国安徽、北京、福建、甘肃、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台湾、新疆、浙江;朝鲜,韩国,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琉球群岛(萨南群岛)),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中部地区),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欧洲。
Biology(生物学)
收获蚁分布在古北区、东洋区及非洲热带地区,主要生活于草原、干燥地区或人类居住的村落附近,是暖温带和热带地区沙漠以及草地中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组成部分。它们以收集植物种子而闻名,这是它们的习性。同时,它们收集植物种子的工作也促进了某些种子植物的传播,使某些植物的分布及数量发生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组成、空间分布以及相对丰富度。
在一些荒漠地区,收获蚁占蚁种组成的1/4,个体数量从每公顷几十万只到几百万只不等,其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总的生物量可以比得上小型的脊椎动物,每年收获、贮藏、取食的种子数量为每公顷几百万粒(主要来自于一年生植物)。
收获蚁主要收获、贮藏、取食禾本科 Gramineae(狗尾草属 Setaria、早熟禾属 Poa)、藜科 Chenopodiaceae(雾冰藜属 Bassia、猪毛菜属 Salsola)、大戟科 Euphorbiaceae(大戟属 Euphorbia)、菊科 Compsite(蒿属 Artemisia)、豆科 Leguminosae(锦鸡儿属 Caragana)、蒺装科 Zygophyllaceae(白刺属 Nitraria)等干旱地区、草原一年生植物的种子。
世界上最大的收获蚁是巨首收获蚁(Messor cephalotes),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
中国有记录的子阶元
中国未记录(或不确定)的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 黄建华, 周善义. 2007. 中国蚁科昆虫名录——切叶蚁亚科(Ⅱ). 广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25(1): 91-99.
[2] 宋伶英, 贺达汉. 2004. 中国收获蚁属分类及沙漠地区两新种记述(膜翅目: 蚁科).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1-6.
[3] 吴坚, 王常禄. 1995. 中国蚂蚁.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4] Forel, A. 1917. Cadre synoptique actuel de la faune universelle des fourmis. Bull. Soc. Vaudoise Sci. Nat. 51: 229-253.
[5] Forel, A. 1903a. Les Formicides de l'Empire des Indes et de Ceylan. Part X. J. Bombay Nat. Hist. Soc. 14: 679-715.
[6] Forel, A. 1899e. Formicidae. [part]. Biol. Cent.-Am. Hym. 3: 57-80.
[7] Forel, A. 1890b. Fourmis de Tunisie et de l'Algérie orientale. Ann. Soc. Entomol. Belg. 34:lxi-lxxvi.
版权声明(Copyrights):本站内容版权不开放。本站对所有本站原创的内容或图片具有完全著作权及版权,对单独授权本站使用之文字、图片等内容亦有维护原作者权益之责任,以上内容未经许可,严禁下载、线下保存、转载或部分转载。如遇侵权,本站有权追责。追责按照文字按照国内新媒体通行标准¥1/字符作为基础计价,图片按照国际图库通行中图价格$150/幅作为基础计价,索赔计价为索赔时间减去盗版起始时间,每年溢价50%,不足一年的按一年计算(即若为3年前盗版,即为索赔基数乘以2.5)。此外,侵权人需承担诉讼费等全部维权费用。本站内容尤其严禁转载、编辑至百科类网站,针对此种侵权,本站直接向行为人索赔。并且,本站有在不对侵权人/机构通知的情况下直接通过但不限于网站、微博等媒体对其包括但不限于实名、机构名等信息进行曝光之权利。
本站除原创内容外还有部分内容来自开放版权内容和对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的引用、整理,所引用的开放版相关图片、文字已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说明;已发表学术文献已于结尾按照论文惯例标注参考文献。